在喧嚣的世界中,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,他们目光清澈,却不愿与人目光相遇,听力正常,却对家人呼唤充耳不闻,发声正常,却鲜少与人交流。他们如同一颗颗星辰,在自己的宇宙中孤独地闪烁,医学称之为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——孤独症儿童”,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关怀。在我们医院早期干预科,有一个“星星”的孩子,医护人员用专业与爱心细心守护,帮助他一步步走向社会,走向健康美好的人生。 初见:播下希望的种子 “当我们叫他的名字,他却没有反应的时候,我的心一下子就慌了,辗转了好几家医院,确诊是孤独症。希望荣康医院可以帮帮我们。”2024年8月份首次入院,患儿母亲拧着眉头向早期干预科张玑主任回忆起孩子患病的过程。 患者童童(化名),8岁,以“不与人交流,行为刻板5年,有冲动行为加重三个月”为代主诉入院。入院时情绪不稳,有冲动行为,沟通交流困难。 刚入院时,童童不适应住院环境,非常抗拒,无目的飞奔,拍窗户,冲撞护士。护士不厌其烦的蹲下抱起他,拿好吃的和玩具哄他,用手机播放动画片,安抚他的情绪。有天晚上,童童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了半个小时,不时拍打着自己的双腿,刘护士心疼的把他抱进怀里,童童抽出手,对着护士的脸就是两个响亮的耳光,刘护士不仅没有生气,继续抱着童童,不停地安抚缓解他的情绪,动静惊扰了休息室的黄护士,他抱走童童回到休息室一起躺下,用宽大温柔的手抚摸着童童,小声地安慰着他,这才停止了哭闹。 在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耐心呵护下,童童渐渐适应了住院生活,甚至成为大家的“小团宠”。护士们会给他带来家里准备的美味小吃,其他患者也对他关怀备至。 陪伴:开启心灵的门扉 早期干预科团队针对童童的具体情况,制定了一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,通过生活技能教学、自然环境教学、言语认知训练、情绪行为分析等干预方法并结合药物治疗,全方位、多角度的对童童进行康复训练。 工作人员会对童童的进食、如厕、穿衣、梳洗等个人生活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。同时与他进行沟通,引导其主动交流,练习常见的动作及简单的言语,让他体验到与人互动的快乐,从而建立起与人交往的动机。在手工制作方面童童展现了很大的天赋,五颜六色的粘土在他的手下能变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小动物,这些可以训练他的专注能力和手部操作灵活度。医生和护士也会带他去院里的运动场、农疗基地、文化园等各种地方,工作人员会引导童童认识各种物品,提升他对外界事物兴趣的同时促进他与社会的融合。童童经常在室外玩得满头大汗,歇息时,护士们总会把他抱在怀里,为他更换湿袜子和衣服。治疗过程中,医护人员更注重对他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引导,努力为他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康复环境。 守护:拥抱世界的温暖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与引导下,童童的行为和情绪逐渐改善。他的语言理解能力显著提升,重复刻板的行为也逐渐减少,兴趣范围逐渐扩大,尝试新的活动和玩具;情绪也逐步稳定,原本的攻击性行为、破坏性行为明显减少,在互动中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与科室人员进行眼神接触,沟通交流,能够回应他人的社交行为,也能更好地融入集体活动。 2月8日,童童在病房度过了一次特殊的生日,医护人员开心地为他唱生日快乐歌,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。护士长引导童童双手合十许愿,所有人也一同在心中祈愿童童早日回归社会。只见童童双臂一举,护士长把两手插进他的臂窝,随着“一、二、三”的口令,童童一跃而起,亲昵的依在护士长的怀里,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,通过视频通话看到这一幕的童童妈妈,流下了感动的泪水。她表示:“感恩遇见,感谢荣康医院这个有爱的大家庭,童童在这里治疗,我真的很放心!” 童童的每一点进步,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关爱,也承载着父母的殷切期盼。我们医院将始终秉持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”的宗旨,以精湛的技术与无尽的爱心,为更多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。我们相信,在医护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,这些“星星的孩子”终将走出孤独的阴霾,拥抱温暖的阳光,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