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医院概况>医院文化>精神文明  

“我与医院同行”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展示(4)——医路同行:三十四年的坚守与成长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    文章来源:中医神志科 郭雅明    点击量:
中医神志科  郭雅明
       自幼年起,河南省荣康医院的故事便如天籁之音,常驻耳畔。当踏入医学的殿堂,憧憬着光明的未来,1991年踏入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的沃土,荣康医院犹如一轮皎洁的明月,将“医者仁心”的医者精神映射得璀璨夺目,化作我前行路上永恒的指明灯。医者们携手并肩,以仁爱之心执笔,以精湛医术为墨,在生命书卷上恣意泼洒,荣康医院绘就一幅幅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传世画卷。
我的选择,踏上医学之路
       我的家在洛阳汉魏故城东侧的金村,这里不仅是东汉都城的遗址,也曾是荣康医院的所在地,医院至今仍被周边村民亲切地称为“荣校”。2014年医院搬迁时,村民们感慨道:“荣校搬走了,看病得跑到唐寺门了。”1951年6月,“荣校”开始接收抗美援朝的伤愈荣军,他们将生命与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。到1955年12月,共有23名荣誉军人安葬于金村烈士陵园。每年清明,我院与当地村民都会前来缅怀英烈,追思他们的无私与奉献。
       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,父亲是赤脚医生,母亲是勤恳的农民。1986年,我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,研读“内难之经,歧黄之学”。母亲常告诫我:“懒惰者总觉得寒冷,勤奋者自有收获。”父亲则教导我:“用医术治愈患者,便是医者的成就。”这些充满智慧的教诲,成为我五年医学院时光的精神支柱。
       在校期间,我对医学知识如饥似渴,图书馆的老师也习惯将新书优先推荐给我,这让我在浩瀚的医学典籍中不断汲取养分。怀着对“荣校”的向往,1991年毕业后我顺利进入荣康医院工作,父母和乡亲们都以此为荣,认为我是村里走出的“有出息”的孩子。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医院的悉心培养下,我逐渐从一名中医师转型为精神科医师,并在这条专业道路上坚定前行。
我的成长,践行医者仁心
       入职之初,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,号召新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优抚对象服务的理念。老院长帖书东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:“在荣康医院,唯有不断学习,才能为优抚事业贡献力量。”这些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。
       我的首位带教老师是董三红主任。他要求我们每年手写二十份病历,参与五十人次电休克治疗全过程。他常说:“我们的病人是最可爱的人,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我们的职责。”董主任言传身教,坚持每日三次查房,面对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,他甚至亲力亲为,为患者沐浴、擦身。这种以身作则、忘我奉献的医者精神,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,成为我医学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。
       在男病区工作期间,我深感医疗前辈胡长霞主任的关怀、上官文周主任的严谨、苏荣昌主任的执着,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,使我养成了日复一日钻研《精神病学》等专业典籍的习惯,持续精进诊疗水平。正如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这句箴言时刻提醒着我,在精神医学的道路上唯有勤奋不辍,方能在专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。
       2000年3月,我前往北京进修,师从北京安定医院的张继志院长和北大六院的罗和春教授。张院长致力于将北京安定医院建设为中国领先的精神病院,他的严格与执着为我树立了榜样。罗和春教授则在学术上给予我极大支持,不仅指导我深入研究,还引进了智能电针治疗仪,推动了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发展。进修结束后,我一直在开放病区工作,先后在任朝晖主任和李聪慧主任的指导下不断进步。任主任要求我们熟记药物说明书,李主任则系统性地带领我们学习沈渔邨教授的《精神病学》。2010年,我进入中西医结合病区工作,在李文超院长和王学军主任的带领下,我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。
       每一位专家的指导和鼓励,都是宝贵的财富。他们的言传身教,让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,逐渐领悟到医学的真谛——不仅是技术的精湛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。
我守初心,担起济世使命
       医者之路,始于初心,臻于至善。精神疾病患者不仅承受着病痛,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。特鲁多医生的名言“有时,去治愈;常常,去帮助;总是,去安慰”——已成为我的座右铭。在医疗实践中,我始终贯彻这一理念。通过不断学习,提供最佳治疗方案;从患者入院开始,关心他们的生活细节,消除家属的顾虑;在患者康复过程中,给予心理支持,为身处病痛泥淖的患者与家庭点亮希望之光,指引他们重拾生命的尊严与美好。
       在院党委的鼎力支持下,我躬耕杏林,兢兢业业推进中医诊疗中心建设。面对心理缠身的优抚对象,我深知唯有持续深造医学之理,方能为他们供给更臻优质的康健之策。2016年3月,我受命担任中医科主任,深感责任重大。我带领团队潜心钻研,将《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》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》等专业书籍列为必读教材,并坚持每日晨会后组织集体学习,深入探讨中医与西医的精髓,时刻反思自身不足,力求精益求精。
       2005年,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起点,也是我求学精进的转折点。十五载寒暑,我先后担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河南省康复协会神经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职务。在持续不断的专业交流与临床实践中,我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,通过同道间的相互切磋与学术探讨,潜心精进医术,日臻完善专业造诣。
       携手前行,共担使命。我必将恪守“德不近佛者不为医,术不近仙者不为医”的古训,以高尚医德铸就医术之魂,以精湛技艺践行悬壶济世之道,永葆医者初心,肩负患者信任,在为河南省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服务的征程上矢志不渝、笃行不怠,为护佑民众安康奉献毕生心力,共同谱写医学事业的新篇章。

 

上班时间服务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投诉咨询:0379-63789089      优抚政策咨询:0379-63769958      
门诊服务平台:0379-63769888    医疗业务咨询:0379-63769986
其他时间服务电话 18203793068   

地 址:洛阳市瀍河区白马寺路490号  邮 编:471013 传 真: 037963783580 
版权所有:河南省荣康医院 E-Mail:hnslyrkyy@126.com 咨询电话: 0379-63769885


备案号:豫ICP备16017761号-1
豫公网安备41030402000211